今年全国两会上,人工智能(AI)不仅作为前沿科技持续升温,更因其在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以及伴生的风险,成为焦点话题。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战略部署,到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提案,AI在创新与安全维度的平衡发展,已上升至国家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关键层面。

《华尔街日报》的两会文章中说到,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进展正增强市场信心,AI被视为驱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。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人工智能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,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、大模型应用、算力布局以及具身智能培育等关键词,彰显出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,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迎来新的飞跃。
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:深度融合,全面赋能。自2024年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,今年再次强调持续推进,这一表述意味着我国正坚定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,从单点技术应用迈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。其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与我国强大的制造优势、庞大的市场规模相结合,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“助推器”。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
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:技术突破,引领变革。大模型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且强调支持其广泛应用,凸显了大模型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核心地位。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突破点,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、生成和逻辑推理能力,为各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。
在产业应用中,大模型API调用成为落实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重要抓手。各行业对大模型的需求激增,教育、招聘、电子商务、文旅等领域的AI应用快速增长,大模型API调用量呈数十倍迅猛增长。通过大模型赋能,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,实现智能化跃迁。例如,电商平台利用大模型进行精准营销、智能推荐,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和销售转化率;文旅行业借助大模型开发智能导游、虚拟旅游等项目,丰富游客体验。
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:前瞻布局,抢占先机。具身智能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“未来产业”范畴,体现了我国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前瞻性布局。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物理世界的交互,通过身体感知和行动来实现智能决策,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在机器人领域,具身智能将推动人形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等向更加智能化、灵活化方向发展。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完成简单的重复性任务,还能在复杂环境中与人类协作,如在家庭服务中协助老人、儿童,在灾难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;服务机器人在医疗、教育、物流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,能够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自主决策并执行任务。

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,AI治理成为科技界代表关注的焦点。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,其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,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虚假信息、隐私泄露、技术滥用等问题,亟待解决。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,为AI治理贡献智慧,力求让AI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前行。
完善立法,填补AI治理空白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建议针对“AI换脸拟声”等问题,探索推出人工智能单行法。AI深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,使得“AI换脸拟声”在多领域广泛兴起,但不当滥用易引发侵权、诈骗等犯罪行为。目前相关规定效力位阶偏低、内容分散、职责交叉,导致治理困难。因此,需提高立法位阶及其效力,明确应用边界红线,完善侵权证据规则,加大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。

全国人大代表,TCL创始人、董事长李东生也强调,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台,明确对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务商未履行标识义务的惩罚制度,完善行为界定、分类细则及处罚标准,加强深度合成内容标识技术标准和发布的管理。
强化技术监管,提升平台责任意识。全国人大代表、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认为,平台应加强对AI生成视频的审核和监督,确保内容的真实性。对于AI生成的视频,应强制标注警示性提示,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。利用AI技术审核AI合成的视频内容,同时投入更多资源开发高效的AI审核工具,并结合人工审核,通过双重校验提高识别准确率。
构建“AI+安全”生态,保障产业安全发展。全国政协委员、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出“以模制模”概念,利用安全大模型来解决大模型应用中的安全问题。建议相关部门鼓励具备“安全+人工智能”完整解决方案的链主企业,针对人工智能应用所涉及的基座模型、知识库、智能体等安全问题开展研发工作,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。同时,借鉴“避风港原则”,对大模型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柔性监管,适度包容大模型的“幻觉”,给予企业自我纠正的机会 。
全国两会科技界代表关于AI治理的提案,从完善立法、强化技术监管、提升平台责任意识以及保障AI安全发展等多个维度,为AI治理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路。这些提案若能落地实施,将为AI技术的健康、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,推动AI在造福人类的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人工智能(AI)技术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,从智慧医疗到智能金融,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,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,为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。然而,如同硬币的两面,AI技术在创新发展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。在今年的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围绕AI技术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展开了深入探讨,积极建言献策。

随着AI技术广泛应用,各类风险逐渐浮现。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首当其冲,AI模型训练依赖大量含用户敏感信息的数据,一旦泄露,个人权益将严重受损,近年来频发的数据泄露事件就给用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隐私风险。
算法偏见与歧视问题也日益突出,因训练数据局限或算法设计缺陷,AI会产生偏见,如招聘领域AI招聘系统因数据偏差歧视女性、少数族裔,影响就业公平,司法领域AI辅助量刑系统若存在偏见可能导致司法不公。
AI技术滥用风险不容小觑,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、语音伪造技术诈骗、造谣,“AI诈骗”频发,虚假新闻、不实言论也借助AI广泛传播,扰乱社会秩序、影响公众认知。
面对AI技术创新与风险的双重挑战,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,旨在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。在立法层面,加快完善AI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共识。
在技术监管方面,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AI的监管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新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海尼扎提·托呼提建议社交媒体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加强内容审核机制,运用尖端技术手段对AI生成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筛查,开发和应用AI生成内容检测算法,提升对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 。
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,加强自身管理。平台应加强对AI生成视频的审核和监督,确保内容的真实性。对于AI生成的视频,应强制标注警示性提示,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。利用AI技术审核AI合成的视频内容,同时投入更多资源开发高效的AI审核工具,并结合人工审核,通过双重校验提高识别准确率。
此外,还需加强国际合作,共同应对AI技术带来的全球性挑战。随着AI技术的全球化发展,风险也呈现出跨国界的特点,国际合作成为必然趋势。各国应加强在技术标准制定、数据共享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合作,共同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。
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,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,而风险治理则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关键。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,通过完善立法、强化技术监管、落实企业责任、加强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举措,定能实现AI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的同频共振,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,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